地产领域再度掀起高层人事变动的波澜,此次涉及到国企央企开发商。
9 月 3 日,信达地产发布公告,推选董事邓立新担任公司第十三届董事会董事长以及公司法定代表人。在此之前,信达地产的董事长之位已空缺了半个多月。
就在 8 月 15 日,信达地产公告称,董事长石爱民、总经理郭伟、副总经理陈瑜三人,分别因工作调整、工作调动、年龄原因主动请辞。公司一二把手同时离职,这种情况在房地产企业中实属罕见,尤其是对于央企开发商而言。
值得关注的是,信达地产在短短两年内更换了三位董事长,这不禁引发人们对公司内部管理问题的关注。今年 2 月,信达地产进行董事会换届选举,石爱民得以续任董事长一职。然而几个月后,石爱民却意外离职。接替其职位的邓立新,颇有几分 “临危受命” 的意味。
具有国企央企背景的厦门建发股份、中国铁建地产,近日也更换了 “掌舵人”。不同的是,中国铁建地产并未发布公告,只是在官网对领导信息进行了更新,孙洪军出任党委书记、董事长。一个月前,保利发展副总经理刘颖川因工作调整原因辞职。
巨轮更换舵手,这究竟释放出什么信号呢?
邓立新走马上任
邓立新的上任,标志着信达地产管理层的变更暂告一段落。
邓立新这个名字,在金融领域并不陌生。邓立新出生于 1968 年,拥有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是一位高级经济师。他曾在多个金融机构担任要职,拥有丰富的金融背景和经验。
此前,他先后在国有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事经营管理等工作;在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地产母公司)的多个分公司担任党委书记及总经理;还曾在幸福人寿保险以及信达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担任高层职务。
如今,他除了担任信达地产党委书记、董事长之外,还是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主任。
一位业内人士评价道,邓立新擅长运用数据分析和风险管理技术,这将有助于信达地产在项目选择、资本配置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实现更高的效率和精确度。凭借邓立新的金融背景和管理经验,有望推动信达地产进行战略调整和管理革新,未来信达地产或许在多元化发展和业务提升方面实现突破。
信达地产的 “二把手” 也进行了更换。新任信达地产总经理是 1980 年出生的宗卫国。他具有万科背景,加入信达后,曾担任信达地产副总经理,兼华东区域公司董事长。此外,信达地产原董秘陈戈和原总经理助理刘瑜被任命为副总经理。
实际上,邓立新和宗卫国的实际到任时间可能更早一些。
记者查阅信达地产官方微信号发现,8 月 9 日,信达地产召开 2024 年中党建和经营工作会议,全面落实监管要求和中国信达 2024 年中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公司上半年党建和经营工作,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邓立新出席会议并讲话,宗卫国作经营工作部署。
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全力以赴完成全年利润目标、坚定不移确保现金流安全、持续深入聚焦集团主责主业、稳扎稳打推进资管平台建设、锐意进取提升开发运营能力、持之以恒增强业务保障能力。
在这样一个重要会议上,石爱民和郭伟均未露面。一周后,他们正式宣布辞职。
近年来,信达地产的 “一把手” 频繁更换。在两年时间里,信达地产换了三任董事长,从赵立民到石爱民,再到邓立新。
早在 2022 年 7 月 22 日,信达地产原董事长赵立民申请辞去公司董事长、董事等职务。同年 8 月 8 日,石爱民接任,任期自 2022 年 8 月 8 日至 2024 年 1 月 17 日。今年 1 月,他的任期结束;随即在 2 月,信达地产进行董事会换届选举,石爱民续任。
石爱民上任之时,正值房地产行业急需纾困之际。作为四大 AMC 之一中国信达的地产运作平台,信达地产在纾困代建方面的步伐明显加快,化身为多家出险房企的 “白衣骑士”。然而,信达地产自身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白衣骑士” 盈利下滑
在本轮房地产纾困过程中,信达地产承接了多个项目。
2023 年,信达地产参与房地产风险化解项目 47 个,带动 1300 亿元项目复工复产,预计可保障近 4 万套商品房交付。截至 2023 年底,中国信达为信达地产并表纾困项目提供债权投资款合计 26.49 亿元。
但就信达地产自身业绩而言,并没有像纾困成果那样亮眼。
财报数据显示,2023 年,信达地产实现营业收入 114.2 亿元,同比下降 37.42%;净利润 6.02 亿元,同比增长 4.64%;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5.05 亿元,同比下降 8.18%;而其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 3.82 亿元,占净利润的比重超过一半。
在此之前,信达地产的盈利性已经下滑多年。2020 年至 2022 年,信达地产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 35%、46%、33%。可见,在石爱民任职期间,信达地产进入了下行通道。
受项目销售回款减少的影响,信达地产的经营性现金流也大幅缩水。2019 年末至 2023 年末,其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分别为 81.15 亿元、73.61 亿元、27.12 亿元、18.4 亿元、7.12 亿元。也就是说,从 2021 年开始,出现了 “断崖式” 下滑。
今年的盈利情况仍未得到改善。今年上半年,信达地产实现营业收入 25.32 亿元,同比下降 13.77%;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仅为 1.06 亿元,同比下降 40.4%;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 - 7.888 亿元。一般认为,该指标为负,意味着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现金流入不足以覆盖现金流出,即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遇到了现金流不足的问题。
伴随着业绩下滑,昔日在全国土拍市场上大展身手的信达地产,如今已难觅踪影。2023 年,信达地产并未在土地公开市场拿地,而是通过收并购方式市场化获取了 1 个土储项目,与股东协同获取了 6 个土储项目。
在压力之下,信达地产开始探索轻资产模式。其在年报中称,将进一步提高轻资产业务规模,向轻重并举的方向发展,由开发商向资源整合商转型,成为资源整合的平台。
代建是信达地产布局轻资产的重要途径。在信达地产业务结构中,合作项目、代建项目占了六成以上。2023 年,信达地产实现销售金额 195.05 亿元,其中,合作项目权益销售金额 60.34 亿元,代建项目销售金额 68.1 亿元。
但目前代建业务贡献的收入仍然有限。2023 年,信达地产新拓展代建项目 6 个,产生的收入为 3.36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 2.94%。
新掌门人邓立新如何将自己的金融经验和理念融入到房地产行业中,带领信达地产走出困境,令人拭目以待。